在乡村振兴与消费升级的双重驱动下,农业品牌化已从“可选项”成为农业现代化的“必选项”。赣南脐橙、阳山水蜜桃、云南普洱、恩施小土豆、巫山脆李......各个地理标志农业品牌已经成为评判好农产品的重要标志。,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与特色农产品品牌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品牌农业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核心抓手。
近年来,国家围绕打造农业品牌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开展农业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提升行动。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支持脱贫地区打造区域公用品牌。今年4月,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支持脱贫地区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实施方案(2023—2025年)》,强调加大脱贫地区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力度,促进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据测算,相较于2012年,2022年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区域公用品牌农产品产量增长近55%,销售额增长近80%,带动当地农民收入增长65%。中国农业品牌发展特点
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与产品品牌发展迅速。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近年来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深入推进品牌强农,培育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农业品牌。截至2021年底,全国省级农业农村部门重点培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约3000个、企业品牌约5100个、产品品牌约6500个。据有关报道,五常大米作为区域公用品牌,2023年品牌价值达713.1亿元。
农业品牌精品培育和品牌帮扶成效显现。《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2022—2025年)》提出,到2025年,聚焦粮油、果蔬、茶叶、畜牧、水产等品类,塑强一批品质过硬、特色鲜明、带动力强、知名度美誉度消费忠诚度高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培育推介一批产品优、信誉好、产业带动作用明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品牌和优质特色农产品品牌。2022年五常大米、恩施土豆、洛川苹果、文昌鸡、金乡大蒜等75个品牌被纳入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今年有69个品牌被纳入其中。在脱贫地区农业品牌帮扶方面,截至2022年底,农业农村部牵头帮扶20个重点县,脱贫地区品牌农产品平均溢价超过20%。
农产品品种、品质和品牌相互融合。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品牌快速成长带来市场细分,早期这种细分往往体现了品质差异。近年来,随着农作物新品种不断涌现,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逐步加大,越来越多的新品种与品牌深度绑定。例如,2022年登海种业自主研发的“登海2035”“登海2052”“登海2056”等多个玉米新品种通过审定,“登海”成为作物品种的品牌前缀。
品牌营销和推广能力提升,品牌更新速度大幅加快。在互联网的助推下,农业品牌通过数字化营销推动消费者触达和销量双提升。借助国内外知名展会等平台加大推广力度,采用视频、直播等多种渠道增强传播力,优质农产品受到越来越多的追捧,新的农业品牌也开始崭露头角,其中包括很多新兴的、具有创新性和差异化的农业品牌。例如,徐闻菠萝、火晶柿子等优质农产品迅速走红。培育农业品牌需考虑长期价值,这也要求构建全面的品牌发展策略。
消费者的品牌参与度持续增加。传统意义上,消费者对品牌的贡献和参与多依从文化、习惯等因素。但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反馈被吸收到农业品牌的培育和发展中。农业品牌培育与消费者反馈之间的关联越发紧密,有消费者通过短视频等方式直接给厂商发去商品包装和品牌的设计图,还有消费者通过自媒体方式参与品牌推广。
但,当前农业品牌仍存在多而不精、大而不强、品牌影响力有待提升等问题。
农业品牌的发展意义
农产品具有天然的非标准化特征,再加上清洗、分拣、包装、仓储、物流等一系列流程,农产品很难保持稳定的品质和消费体验。
培育和发展农业品牌让许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走上标准化生产道路,通过现代工业和数字技术,实现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全流程标准化发展。
农业经营主体在品牌打造过程中,推动整个农业产业形成更成熟的分工体系,优化产业要素投入配置效率,极大提高农业产业全要素生产率。例如,黑龙江省五常市遵循“打造一个品牌、带活一个产业、富裕一方农民”的发展思路,打造五常大米区域公用品牌,全面推进五常大米标准化生产,对种子、种植、仓储、加工、环境、溯源管理等流程和工序全部实现标准化,建立完善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标准体系,促进五常大米高质量发展,2021年产值约160亿元。
陕西省柞水县积极打造柞水木耳区域公用品牌,培育多个柞水特有木耳菌种,颁布陕西省地方标准,建立企业示范种植和木耳产业全程技术服务体系,落实标准知晓率、入户率达100%,推动柞水木耳从依靠传统经验从事生产转为现代标准化生产,实现年栽培木耳1亿袋左右,产干耳5000吨左右,有效带动农户增收。
农业品牌构建的重要支点
(一)品类创新:在红海中寻找蓝海
五常大米、阳澄湖大闸蟹等地理标志产品的成功,证明细分品类突围的可能性。但真正的创新需要超越地理标签,例如"认养一头牛"通过"牧场直供"概念重构乳业价值链,元气森林旗下"纤茶"以玉米须茶开辟新赛道。农业品牌需在功能价值(如富硒产品)、情感价值(如亲子农场)、文化价值(如非遗技艺)等维度寻找差异化定位。
(二)标准体系:从经验到科学的跨越
新西兰佳沛的"金果"标准包含18项外观指标、12项理化指标,每个果园需通过300多项检测。国内企业可借鉴"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建立高于国标的内控标准。如褚橙制定"糖酸比17.5°"的黄金标准,将气候数据、土壤指标与种植规程数字化,实现品质可追溯。
(三)供应链革命:构建品牌护城河
通过"订单农业+全程品控"重构供应链:
- 种植端:提供种苗、农资标准化方案
- 加工端:建设分级包装中心,实现商品化率提升30%
- 物流端:部署移动冷库+恒温车,将流通时间压缩至24小时这种"产供销"一体化模式,使生鲜损耗率从行业平均25%降至8%,品牌溢价能力显著增强。
(四)数字营销:打破时空界限
"农地云拼"模式将分散产能汇聚,2024年平台农副产品成交额达4200亿元;抖音电商"山货上头条"项目助力179个区域品牌出圈。农业品牌需构建"内容种草+直播转化+私域运营"的数字矩阵:
- 短视频展示种植过程(如云南咖啡庄园的日晒处理工艺)
- 直播打造"产地直播间"(如新疆哈密瓜田里的即时采摘)
- 社群运营增强用户粘性(如会员定制采摘计划)
(五)文化赋能:让品牌会讲故事
"地域品牌振兴计划",将P化运作,创造超百亿经济效益。国内案例中:
- "李子柒"品牌通过田园美学叙事,将传统食品转化为文化符号
- "茶颜悦色"以新中式美学重构茶饮体验农业品牌需挖掘产地文化基因,将非遗技艺、历史典故转化为品牌故事,构建情感共鸣。
未来农业品牌做大做强的四大“破圈”法则
一、理论突围:让品牌生长有“智”可依
农业品牌化早已不是“拍脑袋”的灵感游戏,而是需要学术“外脑”赋能的系统工程。当五常大米的稻香飘进高校实验室,当赣南脐橙的甜度化作数据模型,一场“土特产+硬科技”的跨界革命正在发生。
近五年,农业品牌研究论文数量年均增长23%,学术圈正在搭建从“资源识别”到“价值变现”的完整方法论——比如用消费者行为分析破解“好货卖不上价”的魔咒,用品牌生态学重构“母子品牌”协同机制。
建议农业大省与顶尖高校共建“品牌智库”,从“经验种草”升级为“科学种草”。
二、保护升级:给地理标志穿上“防弹衣”
当阳澄湖大闸蟹遭遇“洗澡蟹”围剿,当五常大米混入“调和米”乱局,地理标志保护已从行业命题升级为国家战略。新发布的地理标志专用标志就像农产品的“防伪身份证”,而《中欧地理标志协定》的签署更让中国品牌拿到了全球市场的“通关文牒”。
未来需构建“法律+技术+市场”三维防护网:用区块链技术实现从田间到舌尖的全链路溯源,借国际互认体系打破贸易壁垒,让武夷岩茶、库尔勒香梨们既能守住“正宗”底线,又能勇闯国际高端市场。
三、单品爆破:把“土疙瘩”雕成“金疙瘩”
宁夏盐池县的滩羊产业给出了教科书级案例:通过“品种保护+标准养殖+文化赋能”三板斧,将普通羊肉打造成年产值64.5亿元的超级单品。
区域公用品牌必须走“爆品战略”——就像新西兰佳沛奇异果用“黄金糖酸比”定义行业标准,阳澄湖大闸蟹靠“青背白肚金爪黄毛”建立视觉识别。未来需建立“地理标志+品种专利+种植标准”的铁三角,让每个农产品都成为带着产地DNA的“限量款”。
四、生态裂变:从“独角戏”到“交响乐”
当浙江丽水把散落的菌、茶、果、蔬整合成“丽水山耕”百亿品牌,当内蒙古用“天赋河套”串联起葵花籽、羊肉、面粉等八大产业,多品类公用品牌正在演绎“1+1>2”的魔法。
这种模式特别适合山区农业:通过集体商标注册实现“小散弱”抱团发展,借助文化叙事把“山货”变成“情怀载体”,就像“巴味渝珍”用火锅文化赋能柑橘、榨菜,让每个产品都成为地域文化的“味觉代言人”。未来需构建“文化IP+产业集群+数字中台”的新生态,让农业品牌从“地方特产”升维为“城市名片”。
农业品牌化的终极较量,是认知战与生态战的综合博弈。当学术理论转化为可复制的方法论,当地理标志变成全球通行的品质认证,当每个农产品都成为带着文化密码的社交货币,中国农业才能真正实现从“卖资源”到“卖品牌”的跨越式发展。这需要政府、企业、农户形成“品牌命运共同体”,用科技重塑生产链,用故事重构价值链,最终让中国农业品牌在全球市场奏响最强音。